
用Black Mirror 黑鏡預知科技未來
「預知未來」未必需要特異功能,只要掌握一種可對社會有深刻觀察及體會的科學,即可以粗略預知未來...

英版Breaking Bad 患癌的黑色喜劇
Ill Behaviour 是喜劇編劇Sam Bain 的首套單飛作品

讀萬卷書不如睇電視
This Country將侷促的小鎮社群幽默地呈現,卻不失真實性,皆因劇集是根據Cooper姊弟在Cotswolds生活的真實經歴而創作

從電視認識伊斯蘭教與國際的分歧
英國電視台亦陸續製作紀錄片去探索這些極端份子的背景與及被「極端化」的經過

台灣電視,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無名英雄
台灣電視一樣走得前,將LGBT主題帶到主流,多得台灣有比香港成熟得多的非商業獨立的公共廣播

問答節目網上的新生命
英國對quiz show問答節目特別着迷,由日間到晚間電視都充斥着不同的問答節目,如香港經典的《百萬富翁》及《一筆Out消》亦都是來自英國

在電視上學習何謂大愛
社會流行「大愛」,明星常談大愛,大家亦追求大愛,但什麼是大愛,又沒有明確標準

富裕帶來的羞愧Skam
Skam在這兩年間紅遍整個北歐到全世界,被拿來與Skins比較,則至少反映出部份當代年輕人的面貌

德國1983冷戰電視新浪潮
Deutschland 1983叫人引人入勝的是其art cinema的取向,爽快的敘事節奏、鮮明的視覺設計與及精選的八十年代搖滾流行音樂soundtrack

投入歐洲電視的「小眾」美學
僅得三集的Burning Bush 在導演Holland的處理下根本就是一套歐洲文藝電影,映象極美之餘,當中更加插真實found footage

挪威節目直視身體 挑戰觀眾底線
NRK P3最近的Line fikser kroppen再度挑戰大眾的接受程度,不單在主流電視袒露全裸身體,更加送情侶真實性愛。

無王管的成長天空
成長從來充滿挑戰,不僅兒童本身,對父母而言亦然。父母的抉擇直接影響兒童的未來

笑在醫學成熟時
這不是什麼表演,而是真實的手術室,真正的醫學,亦是BBC 最新喜劇Quacks首集開場的段落

電視二揀一︰戴安娜定電子夢
若然你對皇室monarchy 沒有興趣,那或者Channel 4 的最新重點科幻單元劇Philip K Dick’s Electric Dreams 會是你的心頭好?

三新劇填補後Game of Thrones空虛
如果你像我一樣都有這GoT症候群的話,那就急切需要找新的電視劇追看,暫將GoT拋諸腦後。

黑鏡第四季︰科技版本的幻海奇緣
黑鏡比英國更早退歐。在英國Channel 4 2011至2014年三年內推出了七集(兩季加一集聖誕特別版)後,Charlie Brooker 拿著「黑鏡」轉投Netflix

歌手與罐頭午餐肉無異?
這一連三集的特輯講述音樂工業如何製造大熱作(hits)及賺大錢。每一集由不同的音樂工業工作者主持

廿一世紀的性別認同大地震
新節目Genderquake就是想讓大家對不同的sexaulity 有更深的認識,探討廿一世紀的英國對男與女兩性的新看法。

電視上的真真假假
歐美電視劇改編代真實事件或人物屬平常事,而如何將「現實」與「虛構」適當地融合,甚至是是否有需要將真實事件...

死人與壞天氣 北歐電視再捲風潮
由丹麥的 The Killing 、The Bridge及Borgen等開始後,英國電視頻道播放北歐電視劇集可謂長播長有,

來自(北)愛爾蘭的清新笑彈
你搞得清英國與英格蘭的分別嗎?或是愛爾蘭與北愛爾蘭的關係嗎?

另類倫敦電視旅遊雜誌
倫敦去Oxford Street、Big Ben去到悶,下次或者可以從電視劇取靈感吧。

網絡洐生的新類型電視劇
瑞典兩年前則有Boys,講述兩個來自北歐潮流、文化首都Stockholm的年輕潮人Hipster追尋自我,向音樂發展的故事。

英國電視中的政治
有別不少香港人有政治潔癖,不愛事物「政治化」,英國人正是香港人眼中「開口埋口講政治」的社群

睇政治魔幻 不如睇奇幻劇集
這些「政治魔幻」實在讓人身心疲憊,香港人反抗決心不夠,唯有逃離現實,看看電視,看真正的「奇幻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