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遊日本韓國,思索過去現在與未來
main image main image

再遊日本韓國,思索過去現在與未來

長住歐洲的我近年迷戀日本文化,同時對韓國充滿好奇,所以這次再臨日本,特意亦到很久不見的首爾探訪,剛巧適逢南韓的政治危機。

Article

Shogun幕府將軍上年贏盡各界好評,在金球獎贏下四個大獎,其中浅野忠信贏得最佳男配角,上台帶著傻氣,充滿笑容的姿態說:「嘩!你唔認識我,我係來自日本嘅演員,我係浅野忠信!呢個係好重大嘅禮物!」這得獎片段人氣勝過其他同劇演員,在社交網絡被廣傳,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這個帶點傻氣,充滿笑容的態度極之討好,貫切全球對日本的形象。

與日本相比,南韓仍然是張白紙。縱使南韓的電子及美容產品已在全球各地熱售﹐但大眾對南韓的文化認識普遍不深,僅靠近年像上流寄生族、Hot Pink音樂、Squid Game等大熱作來認識南韓。兩國表面看似姊妹國,同是美國同盟,但實際上不少韓國人仍然未忘日本在1910至40年代的統治,加上一直未解決的海岸領域的爭議,兩國的關係仍然充滿着暗湧。長住歐洲的我近年迷戀日本文化,同時對韓國充滿好奇,所以這次再臨日本,特意亦到很久不見的首爾探訪,剛巧適逢南韓的政治危機。

南韓去得好盡,未來感on steroid

再見工業區,聖水洞只容得下名店pop-up咖啡廳

相隔廿年再訪首爾,我親眼目睹首爾的蛻變。除着韓國文化攻佔全球,首爾亦同時成為年輕遊客愛慕的Cafe聖地,超華麗勁有型的Cafe在社交網絡搶盡眼球。千僖年後,不少新發展地區成功贏得年輕人歡心,成為遊客與本地人的朝聖聖地,像這次我首次探訪的聖水洞。

聖水洞Seongsu-dong, 首爾Seoul,南韓South Korea

一出聖水洞地鐵站,已見街上人頭湧湧,經過Olive Young等化粧品及潮流衣服店,都擠得滿滿是人。除了遊客,年輕女生佔大多數,打扮服飾到髮型都像倒模,都披起黑色全身羽絨褸,很有超現實感。在這區穿梭,潮流服裝店一間接一間,處處長龍。本區另一焦點是貨倉、工作室改裝成的啡啡廳,又或是刻意展露建築原貌的室內設計美學、將燈光較得暗暗,帶著麋爛感覺的咖啡廳。前者讓人想起歐美已過氣的「hipster」風格,後者則接近Berlin的破舊粗礦風格,都是在經歷紳士化(gentrification)地區的典型風格。

聖水洞原是工業區,以造鞋聞名,七八十年代曾是韓國的「鞋首都」。九十年代後首爾開始轉營,令不少建築物空置,首爾政府就在2010年啟動這地區的再發展計劃,參考紐約Soho、Brooklyn時尚區域,鼓勵文化藝術發展。實際上,聖水洞的文化發展遠追不及零售的成就,這區已進化成pop up 聖地,潮店及名店紛紛進駐,不時舉行pop-up,限量活動應有盡有。隨著近年租金大增,舊店與舊居民都逐漸消失,換來滿街滿巷的年輕人及遊客在打咭購物,實踐紳士化的預言。

Seongsu-dong, Seoul, South Korea

政治危機無損年輕人與遊客的購物消費慾

這次探訪,剛好是前首相尹錫悅宣佈緊急戒嚴後的一星期。我們在市中心不少地方看到有不少集會及遊行示威,但在聖水洞中卻感受不到任何時代的重量,看來這個政治危機阻止不了年輕人對物質與外表的追求,購物消費活動依然火熱。白天在街道上感受不到時代的壓迫,反而晚上在酒吧中有意外的體會。

Seoul, South Korea

吃完傳統韓食,還未到深夜,找到一間寧靜的酒吧。叫第一杯酒時,中年老闆用有限的英語跟我們說:「你知道嗎,現在是南韓很重要的時刻。」我們點點頭,表示我們有留意發展。他想了一想,拿出電話,翻譯後說:「我們的民主受到很大的挑戰。」

浮華盛世的表面,在K Pop迷倒全球、世界各地劇迷正在落力煲Squid Game第二季的時候,大家很容易忘記南韓的民主是得來不易。韓戰後經歷了數十年的軍事獨裁政權,直到87年的6月民主運動,有血有汗,有學生失去生命,才迫使當時總統全斗煥辭職下台,終進行政治改革。轉眼今天,看著這個被形容為南韓特朗普的總統幾乎站在法律之上,差點能夠避免彈劾及拘捕,難以置信之餘,亦不禁令人心酸。

「這段日子實在太令人擔心。我過份傷心,所以我唯有每天在這裡喝醉。」酒店老闆沒有誇大。他邀請我們坐在吧枱,雖然他已經喝得醉醉,但依然不停地分享愁緒,同時向我們送出一杯又一杯免費的威士忌,分享K Pop在成為年輕人愛聽的音樂精品年代前的出色音樂,播出一首又一首80、90年代的滄海遺珠,像張弼順感性騷靈的民謠又或是The Light and The Salt驚奇地圓滑的成熟流行搖滾,不只特別充滿質感,亦帶着80、90年代強烈的時代感,這提醒我,極度包裝、商品化的南韓,其實也有其赤裸文藝的一面。沉醉在音樂與醉談,直到深夜,老闆已醉得連說話也有困難。與他收舖,一起踏出酒吧,我們在馬路中相擁告別。

Seoul, South Korea

泡沫經濟是日本的過去,亦是未來

離開南韓,回到東京,首次住在御徙町,察見大部份酒店住客都是香港人,我才明白上野原來是香港人的購物基地,廣東話處處。購物消費乃是香港人的核心價值,所以不難想像為何大家選擇住在上野。夜晚轉轉風景,到日本橋,是日本打工仔Salarymen聖地,屬上班族的熱門飲酒地帶,滿載居酒屋及酒吧。走進一細小的站立酒吧,遇上一對現已移居到新加坡的日本情侶,提起剛到訪首爾,他即時略帶驚奇地問:「你剛到首爾?那裡安全嗎?」

Shinbashi, Tokyo, Japan 新橋,東京,日本

日本人認為南韓現在不安全?這提醒我,媒體報導是我們唯一能夠學習及認識其他地方的途徑,而這途徑往往製造很多誤讀與誤導的空間。首爾歌舞聲平,憂慮不安僅存在於關心政治的人的腦海中,又或是報紙媒體的層面。大眾的生活,又或是Tiktok與Insta用戶的世界,或是埋首在聖水洞等地區的年輕人,都成功忽略時代的壓力。

着陸日本前,在社交網絡我遇到最多的是日本旅遊短片,其中一個常見的開場白是「日本真的是活在未來」,Click-bait地介紹日本的各種新奇事。心水清的,都會明白日本在科技上已不再領先。短片介紹的並非高端科技,絕大多數僅是出色設計,屬智慧生活用品。事實是日本已非在科技上遙遙領先,但為何大家仍然宣傳日本是未來之首?

這是因為大家依然樂於接受日本是未來之首。想起日本,總不會覺得是落後,尤其是東京。二戰後的經濟奇蹟,經濟泡沫期間的繁榮影像已經永久地停留在大家的腦海。老一輩的永遠記得亞基拉、攻殼機動隊或迷失東京,年輕的成長在vaporwave、city pop、Cyberpunk 2077的世界,Tokyo Vice又或是Like a Dragon等近作都令大家依然迷戀霓虹燈下的昔日美好。就連日本本身都正在經歷昭和文化潮,電視劇陸陸續續取材七八十年代,精品文化都興復古潮,就連一度衰退的澡堂亦再度成為年輕人的新玩意。

不過,昔日的美好也救不了今時今日的經濟。人口老化,出生率低,勞動力下降,低收入,加上面對著大環境帶來的嚴重通漲及物價上漲,就連日本的飲食業亦支持不住,居酒屋及拉麵執笠的數字踏上新高,超越疫情時的數字,過半以上的店舖在上一年都是赤字。仍然活在「迷失的年代」,除了賣歷史與傳統外,日本的未來是怎麼樣?

An old cafe in Tokyo

我沒有頭緒,我亦知道沒有任何人有清楚的答案。因為這不只是日本面對的挑戰,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挑戰,如南韓甚至是香港。前者一樣有同樣的人口老化與生育率低的問題;後者,香港,依然懷愐8、90年代的風光。這或者正好解釋為何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在日本大收,除了電影本身充滿娛樂性外,它與日本的現況串連,勾起了日本人對昔日香港的美好回憶。這是大家愛的香港,亦是香港最獨特、最具魅力的文化。

我們不可能奢望重回以往的光輝,畢竟經濟發展有其盡頭,但未來的路又要怎走,需要怎樣創新?我解決不到未來的問題,唯有選擇做日本人愛做的「城市散步」,修行日本的「侘寂(侘び・寂び)」概念,擁抱不完美與無常。我感激,仍然可以在街角上,隨意踏入已經營三四十年以上的喫茶店、酒吧或餐廳,因為過多數年,這些老店恐怕已會陸續消失。

我知道,我不是唯一,不少移居到日本或選擇到日本做勞動工作的新移民,大都是因為崇敬日本的傳統及昔日的美好才選擇到日本展開他們的未來。或者,借守護着過去的根,還是有栽種出蓬勃的未來的可能。

原文刊於明報2025年3月1 日世紀版